巴厘岛(Bali)
巴厘岛(Bali),行政上称为巴厘省,是印度尼西亚33个一级行政区之一,面积约5630多平方公里,人口约315万。巴厘省省会设于岛上南部的丹帕沙。巴厘岛是印度尼西亚唯一信奉印度教的地区。
巴里岛北部有一火山带贯穿东西,其中最高为阿贡火山(Gunung Agung)因此有"最雄伟的山"之称,其次为阿邦火山(Gunung Abang).巴都卡乌火山(Gunung Batukau).这些火山在沉睡中,山顶吐出缕缕白烟,如同一处奇景!而岛民对于火山之尊敬,并非我们一般可想象,因其对于岛民有如万物之灵---最接近天堂的地方。
巴厘土著居民的历史已经很久了。爪哇岛上的早期人类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中很重要的部分。在爪哇岛居民逐渐向四周各岛扩散的过程中,巴厘岛因为距离较近,再加上相同的自然环境,很快成了初期移民地区。
目前信奉印度教的巴厘族占巴厘岛人口93.1%,巴厘族可分为外来巴厘族和土著巴厘族。外来巴厘族是13、14世纪因受穆斯林侵袭而从爪哇岛上迁徙来的,人数较多,主要分部在沿海地区和南部平原。土著巴厘族人数较少,主要分布于北部巴都尔山区。土著巴厘族被认为是原始马来人的后代。
巴厘人在宗教上信仰印度教,但与正宗的印度教不同的是,巴厘的印度教掺入了本地的宗教成份。
巴厘人从事农业,种植各种农作物,但巴厘人以善于制作各种手工艺品如木刻、编织、陶器等而著称。巴厘人还是一个能歌善舞、待人友善亲切的民族。
从15、16世纪开始,在印度尼西亚的广大地区逐渐被伊斯兰教征服的过程中,巴厘人顽强地保持了原有的宗教信仰,并在数百年间成功地抵御了穆斯林的侵袭。
荷兰殖民者统治印尼的350年时间里,巴厘岛长期相对独立,直到1910年左右才被迫屈服殖民政府。
巴厘岛人是由多种南岛移民,于约公元前2500年的史前时代混血所组成。一般相信,大约在公元前300年时的青铜器时代,巴厘岛已有非常进步的文化;现在仍在使用的农田灌溉组织(Subak),和灌溉系统就是沿袭自当时。
大约公元十世纪时,印度文明影响全东南亚,经过爪哇岛传入巴厘岛,提供后来巴厘文学、艺术、社会组织和政治的雏形。
十三世纪时,信奉印度教的爪哇人开始统治巴厘;公元1515年伊斯兰教(回教)入侵爪哇,促使了大批印度教的僧侣、贵族、军人、工匠和艺术家逃亡巴厘,造成十六世纪巴厘的黄金时代。也就在这个时候,来自欧洲的白人开始拜访巴厘。在荷兰探险家们的形容中,巴厘异教徒的神秘色彩、富足的社会文化和温暖的气候,令荷兰人既好奇又心动,幻想着只要将荷兰的文明和商业带进巴厘,就可引导巴厘人走向更美好的未来。公元1908年,荷兰的国旗终于插遍了全印度尼西亚和巴厘岛,巴厘的贵族们在几次为尊严而自杀的普普坦仪式中,结束了贵族统治的时代。
荷兰人统治了巴厘34年,接着在二次大战时日本人又占据了三年;直到公元1949年,在联合国的干涉下,荷兰才退出印度尼西亚,岛民温和的巴厘,自然成为独立后印度尼西亚的一省。
在爪哇岛佛教王国夏连特拉王朝时代,佛教及印度教开始传入巴厘岛。爱尔·卡首次将巴厘岛与爪哇岛统一,其后经过新柯沙里王朝,1343年爪哇岛印度教王国麻诺巴歇再次统一两地,印度教开始大规模进入巴厘岛,并和原来的佛教进行融合。
1515年伊斯兰王国淡目兴起并取代麻诺巴歇,于是很多印度教精英逃往巴厘岛,由此开始印度教文明的繁荣。
1550年巴图仍贡建立了第一个巴厘岛王国。1588年西方人第一次来到岛上,据说3个荷兰航海家船只失事后到达岛上,后来能够搭船回国时却只有1人愿意回去,由此也可见巴厘岛的魅力。其后进入荷兰殖民时期。在很长一个时期,殖民者只专注于爪哇岛和苏门达腊的资源掠夺(香料、木材等)和海上贸易,并未将巴厘岛纳入进来。
一直到20世纪初,荷兰人决定征服该岛,巴厘岛土著在抗争无效之后,选择大规模集体自杀,1906年登巴萨王室贵族几乎全部自杀于荷兰军队面前(现在登巴萨市政广场的纪念碑即是纪念此事件)。自杀事件经新闻传到欧洲后引发震动,迫使殖民者实行较人道的统治,巴厘岛的传统文化特色也由此能够保持下来。

Comments
Post a Comment